AI 不是艺术家?那人类可麻烦了!
有个在艺术圈已经延烧了一阵子的话题,最近也蔓延到大众的视野当中,就是AI 艺术。有越来越多艺术作品由AI 产生,甚至已经在艺术市场获得瞩目,例如演算法 GAN「画出」的肖像画 Edmond de Belamy就在2018 年登上世界知名的佳士德(Christie's)拍卖会。大家有兴趣或感到疑惑的,通常是下列几个问题:AI 是艺术家吗?AI 能够创作艺术吗?
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有个预设:艺术是某个单一主体的创作,而这个创作主体是人类。这个预设能有什么错?我们甚至不会觉得这是个「假设」(hypothesis),而是「事实」(fact),毕竟从小到大,我们学习到的、认识到的,都是伟大的某某艺术家创作了伟大的某某作品。正是这个我们从未怀疑过的预设,让我们看到 AI 在艺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时,脑海中会自然而浮现前面那些问题。然而,如果我们抱持这个预设,就会很难好好回答那些问题。
要问AI 能不能算是艺术家,我们得先定义怎样叫做一个或一位艺术家。最简单的定义,就说艺术家是「创作艺术的人」。这个问题还可以细分成两个部份:前半部的「创作艺术」和后半部的「人」。前半部和下一个问题有关,这段我们先讨论后半部,看看坚持艺术家是人,会有什么后果。让我们假想以下情境。
有间美术馆正在展出一位新兴艺术家的画作,作品不只在艺术评论圈中获得极高,也深得一般大众喜爱,于是这位艺术家快速窜红。但是,没有人真正看过这位艺术家的长相,也从来没有记者堵到过他/她。一开始大家很介意,后来也就不了了之,毕竟神龙见尾不见首的艺术家早有先例:街头艺术家 Banksy。接下来几年,作品继续出炉,评论继续加持、画作持续涨价。直到十年后的某一天,当初支持和展出这位艺术家作品的美术馆公布惊人内幕,登上全球各大媒体头条:「窜红十年的当代艺术家其实是个 AI!」
我们可以想像,接下来会是如何的一团混乱。我们应该马上取消「它」作为艺术家的资格吗?如果不取消,我们等于承认 AI 也能是艺术家,那么「艺术家=创作艺术的人」这个定义显然是错的。如果取消,强力维持「艺术家=创作艺术的人」,那么我们难道要自打嘴巴承认,我们身为市井小民、艺术从业人员、乃至评论人、大学教授,其实都没有鉴赏力,竟然会欣赏机器弄出来的东西,还称赞或从中感受到灵性、情感、和意义?
这个故事很像电影会演的内容,但实际上,它距离现实并不远。对于每个先看到 GAN 作品,并从中发现美术价值,接着才知道 GAN 只是演算法的人,不管是一般大家或者专业人士,其实都经历了相同心境转折,只是这个十年可能被压缩成一天或者一周。面对矛盾,只能二选一:要嘛放宽艺术家的定义,要不则是承认自己看走眼。目前看来,很少有人选后者。
当然,会有人接着争论:「就算AI 做出了美丽的图案,但风吹沙也会啊,有时候还会出现耶稣的图案咧,但我们不会说风会『创作艺术』,当然也不会说『风』是艺术家!」这就和「艺术家=创作艺术的人」定义的前半部有关了。AI 到底能不能创作艺术?说 AI 不能创作艺术,通常是认为,创作无论如何都有个「创」字,这意味着需要有「创意」、要做出大家未曾想过和经历过的感官经验,但 AI 说穿了就是一堆公式的演算法,答案原则上都已经固定和确定了。
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写 code 的程序员都知道,一旦 code 复杂到某个程度,常常会在输出端丢出完全不符预期的结果,就算回头去找,也不知道到问题在哪。换句话说,即使是数学公式,也会给出意料之外的答案。采用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 AI 更是如此,由于赋予 AI 更多的自主性,让它自行处理所接收的资料,所以「意外」会更多。这也是为什么,比如在医学上,有许多医师认为 AI 很有用,因为 AI 会注意到人类未从注意到的病征与疾病的关系。如果创作意味着突破可预测性,产称意料之外的后果,那么 AI 并不会做得比人类更差——是说,人类本来也不见得常常充满创意啊!
把艺术想成是人类这个主体的创作过程,这个定义带来的麻烦比清晰更多。如果AI 的作品具有艺术价值,我们就不得不因为这个定义,在倒掉「AI 可以是艺术家」这盆洗澡水的同时,把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个婴儿一并倒掉;更严重的是,我们还可能因而间接否定了人类判断艺术价值的能力。要说 AI 不具创意,也略嫌牵强,毕竟很多时候,连编程人员也无法解释 AI 给出的结果从何而来,更何况,和 AI 比创意,人类也不见得占上风。
说穿了,标准艺术家的定义之所以站不住脚,是因为当我们追问 AI 是不是艺术家之时,其实就已经承认AI 正在挑战我们对于艺术的惯常定义。
—
*本文(不含图片)原刊登于《周刊编集》(台湾)第 53 期,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