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或自然?双面哥斯拉

在电影院听到哥斯拉(Godzilla)的嘶吼和主题曲,总是让人热血沸腾。近年哥斯拉成功复兴,不管是 2016 年日本版的《新.哥斯拉》(シン・ゴジラ)或者今年美国版的《哥斯拉 2:怪兽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票房都非常亮眼,带着这头年逾 60 的怪兽再次回到大众眼中。在这两部杰作中,哥斯拉形象都跳脱以往,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科技关系的双重变化。


从 1954 年诞生之初,哥斯拉就一直和核能(更精确地说,是核辐射)脱不了干系。如果谈论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伤痛令人不忍开口,那么就来闲聊造成类似伤害的怪兽吧!在原始设定中,哥斯拉因为受到核辐射而突变,杀伤力完全是人为催生出来的。换句话说,与其说哥斯拉是「自然的」,不如说哥斯拉是「技术的」。日本社会如何应对哥斯拉,就是如何应对某种危险的技术。但哥斯拉的这种「技术性」,却在往后的系列电影中越加隐晦,甚至逐渐消失。

這個趋势十分清楚,哥斯拉的技术性被淡化,自然性则越来越明显,作为远古生物的一面常被提起。2016 日版哥斯拉刚出现时,令人傻眼,因为那根本不是一只龙,而是一条不停蠕动爬行的幼虫,后来才发育成为我们熟悉的怪兽样貌。这种成长,是生物的特征,而不是技术。如果哥斯拉代表着核能,那么这种转变似乎意味着,核能已经较少被视为全然人造的产物,反而比较像是某种既存的自然潜力透过技术而释放。因此,过去那种对「人类制造出怪兽」的批判变得稀薄,浓厚的反而是人类社会如何处理某种突然出现的非人为危机。

2016 日版哥斯拉的幼体(baby Godzilla)

当然,透过电影中官僚不停开会的画面,导演庵野秀明似乎有意批判日本官方面对 2011 福岛核电厂事故反应缓慢、忙着卸责,但对于核能本身的批评却大幅少于以往,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于强大的哥斯拉,最后的做法只是把牠「冻结」,并且宣告「以后只能想办法和平共处」。这种应对哥斯拉的方法,几乎反应了近五年来,日本社会与核能科技关系:封存、观望、然后重启,视之为虽有风险但可以善加利用的资源。

2016 年的日本《新.哥斯拉》(シン・ゴジラ)

把哥斯拉视为帮手而非威胁的态度,在今年美版哥斯拉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哥斯拉以外的其他怪兽们,在全世界造成巨大破坏,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寸草不生——这难道不正是气候变迁至崩溃的可能后果吗?如果说 2016 日版哥斯拉处理的是人类与核能的关系,那么 2019 美版哥斯拉则是扩大了版图,打造出一种人类—自然—科技的三角关系。电影中,哥斯拉被人类寄予厚望,虽然能力强大到令人惧怕,却是打败其他怪兽的唯一机会。这无疑暗示了使用核能缓解气候变迁的解决方案。

这种暗示,最明显不过之处,就在于人类试图用核子弹头和潜艇「恢复」哥斯拉的那一刻。核能射线是过去哥斯拉令人畏惧的因素之一,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哥斯拉最令人赞赏、甚至值得「培养」的能力。如同 2016 的日版哥斯拉,这头被喂养的哥斯拉,也是存在已久的古生物,电影中甚至提都没提牠是否是人类科技发展造成的后果。1954 初代哥斯拉的设定几乎消失,人类不过就是协助释放甚至加强某种自然界中存在许久且潜力十足的能力。电影最后,世界恢复生机,也带出了和日本几乎一模一样的宣告:人类只能与哥斯拉共生。

2019 年的美国《哥斯拉 2:怪兽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

近年的两版哥斯拉,即使都不否定哥斯拉可能带来危险,却也开始大量赋予哥斯拉正面意含和作用。哥斯拉变得越来越不像人类造成的灾害,反而是某种可资利用的资源与潜力。事实上,哥斯拉所代表的不只是核能,牠可以象征任何力量强大但却带有风险的科技,而近年两部电影所诉说的,都不再是对这种「科技哥斯拉」的全然的拒斥(或接受),而是人类与其共同生存的必须与必要。

*本文(不含图片)原刊登于《周刊编集》(台湾)第 25 期,2019.07.10

#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关注我的微博豆瓣微信,也可订阅 RSS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