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鸽子制约到人类上瘾的自由难题:行为主义大师 SKINNER 的回归

斯金纳(B. F. Skinner,以下使用 Skinner)虽然被誉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但除了心理学教科书及一些学术论文外,Skinner 的名字在过去 20 年间很少出现在大众媒体上。

直到这一两年,Skinner 忽然开始频频现身。在中文世界里,Skinner 的两本经典著作《瓦尔登湖第二》(Walden Two)以及《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的简体译本重新出版,年初台湾出现了一篇介绍 Skinner 生平与一篇讨论 Skinner 式社区的文章,中国大陆也有一段分析 Skinner 与游戏设计的音频。英语世界的相关文章自然更多,而且深度长文不在少数,简单 google 或百度一下就能略知一二。

显然,Skinner 回来了。但,我们要问,为什么 Skinner 能在沈寂将近 20 年后,再次获得众人目光?他的回归是以什么样貌出现?他在此时回归的意义又是什么?

B. F. Skinner 和他的最知名实验动物——鸽子

Skinner 在哪儿?

在许多讨论与批判手机应用和社群媒体令人上瘾的文章中,都能见到 Skinner 的身影。例如,一篇长达 4,500 字的经济学人文章,通篇检讨近年网站与平台怎么透过设计「钩住」使用者,就以整整两段的 Skinner 来开头。其他几篇文章(如这篇这篇、与这篇)也大都依循这种架构。

为何要用 Skinner 来开头?原因是:Skinner 发现了动物行为的法则

这个法则说来不难,就是:动物的行为由该行为的结果所决定。什么意思呢?当一只鸽子偶然啄了墙上的符号X一下,你马上喂它一块面包屑;过了几分钟后,它又啄了一下,你再喂它一块面包屑。几次之后,你会发现,当那只鸽子肚子饿的时候,它不会四处乱窜找寻食物,而是毫不犹豫的去啄那个X——鸽子学会了「啄X就有饭吃」。用这样的方法,Skinner 教会鸽子辨认英文、打乒乓球、甚至控制导弹。

Skinner 设计并训练鸽子来操控导弹弹头

但这不是最令人惊讶的。用上面的训练方法,鸽子只会在肚子饿时寻找X,平时对X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如果你开始「不定次」喂食鸽子,有时它啄一次你就喂,有时则啄两次、三次才喂,你会发现鸽子三不五时就会跑去啄X,一啄就是好几下,仿佛非常喜欢那个X。这正是赌博令人沉迷的原因:从吃角子老虎机赢钱的机会少之又少,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拉霸是否就是进帐之时,而且一旦你赚过一次(即使金额很小),就会更有信心也更期待再玩一次。

上瘾的秘密真相大白。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批判手机应用与社群媒体的文章总是提到 Skinner。这些文章说,当年用来装载与训练鸽子的笼子被称为 Skinner Box,但如今我们已经生活在由科技网络所构成的巨大 Skinner Box 中。Skinner 制约了鸽子,而 Skinner 的后人──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制约了人类。Skinner 有如「人类制约术」的开山祖师,仿佛一切源自 Skinner。

事实上,在 Skinner 发现这个法则之前,赌博和各种上瘾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而且 Skinner 也从未主张使用这种技巧让人类上钩,更别提同样的技巧也能用来帮助人们改掉坏习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指责之箭总是有意无意射向 Skinner?

这张图体现了今天许多人理解 Skinner 的方式

Skinner 最坏了

Skinner 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讨厌。虽然多数科学家肯定他对心理学「科学化」的努力,也不否认他的学术成就,但对于社会大众以及许多人文社会学者来说,Skinner 的形象并不正面——说声名狼藉也不为过。1971 年 9 月的《时代杂志》(TIME)以 Skinner 为封面人物,但里头几篇文章对 Skinner 的毁即使不多于誉,至少也是毁誉参半。

到底为什么 Skinner 在学术上获奖无数(几乎每年一个学术大奖),但公众形象却是奇差无比,甚至被视为危险人物?原因是:Skinner 试着把实验室内的成果带到实验室外——他希望他的行为理论能够用于改善社会。

不过,研究者大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实际应用并且有益社会,这为何会成问题?

首要原因,在于 Skinner 指出,鸽子和老鼠的行为由环境(行为的结果)所塑造,人类的行为亦然,只是比较复杂。这个说法冒犯了人类最重要的信念:人类和动物不一样。动物的吃喝拉撒睡是本能,但人类的行动是思考后的结果——人类有意识、有企图,能够创造文学和艺术,怎么可能跟动物一样?

Skinner 训练鸽子区分 PECK(啄)与 TURN(转)并做出相应举动的片段,以及一段相关讲话

从历史上看,把人类从舞台的中心移开,下场通常不太好。从「地心说」被严重质疑到「日心说」被初步接受,前后至少花了 100 年,更别说至今仍有人不相信人类是自然演化而不是上帝设计的产物。说「人类也是动物」通常不会引起反弹,但说「人类跟动物一样」——言下之意,人类毫不特别——可能会招来不少抗议。

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人类跟动物一样」的另一个言下之意——人类没有自由。当科学家说「动物行为是环境的产品」,多数人都会点头同意,但如果下一句接着「人类行为也是环境的产品」,就会有人从椅子上跳起来。人之所以为人,不正是因为我们可以自由决定讲什么、做什么、去哪里吗?(原则上)没有什么可以限制和决定我们思考与行动不是吗?这可是我们每天实在的经验和感受啊!但 Skinner 说:自由只是幻象──你以为你有,但其实你没有。完蛋了,现代世界赖以运作的两大支柱——民主与自由——活生生被拔掉了一根。

更糟糕的是,许多人认为 Skinner 还拔掉了另一根。延续「自由只是幻象」的思路,Skinner 建议,只要改变人造环境就能改变人类行为,进而改善社会问题。不知道该说 Skinner 太傻还是太直接,他大量使用「控制」(control)这个字眼。于是,他的建议听起来就像是:控制环境就能够控制人类。从此之后,「极权主义」和「反民主」的标签就紧紧跟着 Skinner 了。以这个理念写成的《瓦尔登湖第二》,虽然是 Skinner 眼中的乌托邦小说(其实比较像对话录),但对多数人来说,它和《1984》或《美丽新世界》没什么不同——其实是反乌托邦。

Skinner 的《瓦尔登湖第二》封面

为什么我们应该认真看待 Skinner?

对于信仰上帝并以启蒙为傲的现代西方社会来说,把人类与动物划上等号并否定人类拥有自由,等于是把人类「降阶」了。当时许多学者,无论是透过重新定义自由意志或强调人类理性和情感,无不竭尽所能要让人类站稳原来的位阶 [1]。然而,Skinner 近年的回归,正好说明我们越来越需要认真——而且正面——看待 Skinner

Skinner 之所以再次获得注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人类其实不如先前设想的那样。一方面,人类非常容易在丝毫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受到外在环境影响。例如,手上握着一杯温热的咖啡会让你待人接物更为温暖,而读过一篇与老人有关的文章会让你走路变慢。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Richard Thaler 专攻的领域「行为经济学」,就是透过类似现象来解释人们为什么总是做出一些不算理性的决策 [2]。

指出人类行为常常不受理性所控的行为经济学家近年获得诺贝尔境学奖的肯定

另一方面,人类行动过程中的「起手动脚」很可能先于「起心动念」。例如,你选择按下某个按钮 A 的神经冲动,实际上比你想「我要按 A」的念头更快出现 [3];裂脑(左右脑相互独立不联系)的研究也指出,往往是右脑先让你做了某个动作或决定某个选项,左脑才接着编造理由让你得以回答「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换句话说,通常我们认为的「因为我想所以才做」的顺序,现在被完全颠倒了过来 [4]。

虽然这些研究至今不无争议,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在学界也尚未定论,但随着近年来脑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对于分析人类行为的帮助,已经有越来越多证据支持 Skinner 当年的观点。这让人很难不想起 Skinner 总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关注行为而不是内心:亚里斯多德时代的物理学认为每个物体都有它的目的,早期人们也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魂,唯有等到人类舍弃了这种「内部有某种自主在操控外部作为」的观念,科学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Skinner 认为我们必须放弃人类有个「内在人」的观念,才能超越自由与尊严的局限

结语:人类的优越感

不论支持 Skinner 的证据再多,最后关键仍是人类是否愿意把自己从长期的优越位子移开。知名动物行为学家 Frans de Waal 回顾整个灵长类动物学的发展,指出人类总是用自身的标准(比如拼字)来判断动物的智力,因而设计出的实验不但常常测不出动物的实际智力,实验结果还回过头加强了原本「动物远不如人聪明」的偏见——科学家和大众也乐于继续宣扬这个结论 [5]。

这种偏见有多严重?Frans de Waal 所举之例相当生动:为了促进观光,英国动物园训练猿类使用餐具和茶具,并且举办茶会让游客观赏,一开始票房的确上升,但后来反而下跌。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一久,猿类的动作越来越纯熟优雅,这让旅客感到难以忍受——喝茶可是高度文明的表现!为了止跌,动物园只好采取新一轮训练,终于把票房救了回来。新的训练让猿类做些什么呢?口吐茶水、乱扔食物、还有直接口对壶嘴喝茶。

当猿类开始变得优雅,人类也开始觉得难以忍受

Skinner 确实回来了,甚至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距离大众的接受与肯认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路上的障碍可能不在证据,而在人类无与伦比的自尊心。

注释:
  1. Baggini, J. (2016). Freedom Regained: The Possibility of Free Will. Granta Books.(繁体中文版
  2. Thaler, RH (2016). 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WW Norton & Company.(简体中文版
  3. 经典实验请参考 Libet, B. (1985). Unconscious Cerebral Initiative and the Role of Conscious Will in Voluntary Ac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8(4), 529–539.
  4. Gazzaniga, MS (2012). 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 Ecco.(简体中文版
  5. De Waal, F. (2017). 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 WW Norton & Company.(繁体中文版

* 本文繁体版本同步刊于独立评论@天下网站(台湾)。

#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关注我的微博豆瓣,也可订阅 RSS,随时阅读最新文章!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